top of page

「促設煞停機制 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飲食業行業問卷調查報告及政策建議書」記者會

  • 作家相片: EEEGU
    EEEGU
  • 17分钟前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(2025.04.24)--




本會在4月24日舉行記者會,公佈本會「飲食業輸入外勞對本地工人的影響」意見調查結果。


自2023年特區政府推行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」(以下簡稱「優化計劃」)開始,飲食業職工總會(以下簡稱「工會」)一直密切關注行業動態,定時進行問卷調查,關心工友最新的就業情況。早前勞福局於立法會會議上表示,2023年9月4日至2025年3月31日,優化計劃共接獲12,623宗申請,涉及申請輸入107,083名勞工,包括78,362名擬從事過往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職位類別。同期,獲批的申請為7,864宗,涉及54,278名輸入勞工,包括36,555名獲批從事過往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職位類別。然而,這36,555名獲批從事過往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職位類別,當中以飲食業最多,侍應佔8,971人,其次是初級廚師6,172人。在獲批的非技術或低技術職業中,洗碗員以2,757人為首。在獲批的其他職位中,廚師以5,234人位列榜首。然而,本港飲食業真的需要輸入大批外勞以補充勞動缺口嗎?


飲食業職工總會主席林千國指,工會在2025年3月26日至4月16日進行「飲食業輸入外勞對本地工人的影響」意見調查,收到2,054份有效回覆,當中逾一半工友都是從事酒樓行業。調查報告顯示,有73%本地工友表示所在公司已輸入外勞,當中輸入11名或以上外勞更高達21.9%。在輸入外勞的公司中,有83.1%受訪者表示存在本地勞工被解僱的情況。


面對輸入外勞,90.7%本地工友持反對態度,最重要的原因(90.8%)是輸入外勞會影響本地工友就業機會,尤其是基層職業被外勞取代,有72.1%本地工友被壓低薪酬,56%本地工友更指出若關鍵職位(如專業廚師)依賴外勞,本港人才培訓可能會萎縮,不利餐飲業長遠發展,削弱香港競爭力。


飲食業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必文指出,近半年工會不斷收到本地工友的失業求助,其中不乏有從業近多年的專業廚師,有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點心師傅,更有不少婦女樓面侍應員失去工作。工會近期接到失業求助工友顯著上升,而不少工友反映網上搵工群組的招聘消息都是「掛羊頭賣狗肉」,工友致電查詢,對方回覆往往都是「唔請人」或者「返去等消息」,本地工友搵食難過登天。有工友反映:「我在前公司工作6年半,因為公司請外勞,把員工換了」,另一工友反映指其公司「第一批外勞炒了3個洗碗、1個樓什、1個貨倉、1個點心、多個樓面散工,第二批炒了1個廚師、1個燒味,我是其中1個」。


飲食業職工總會名譽會長郭宏興指出,現時本地工人與外勞2:1政策存在漏洞,不是以同一崗位來計算比例,慘被無良僱主濫用。不少酒樓的燒味檔全聘用外勞,令本地燒味師傅失業,若長期如此,本港的燒味行業將再無港人傳承。在剛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,大批港人外遊,本港飲食業生意慘淡。有部分酒樓將本地工友人工由月薪制轉為時薪制,生意冷清時就即日叫本地工友放無薪假,工友們人工減少,影響生計。


飲食業職工總會權益幹事招冠聰指出,接到的求助個案中,多數情況是酒樓引入一批外勞,解僱本地樓面侍應員、散工,剩下本地廚房大佬和樓面經理。與此同時,自輸入外勞後,不少老闆請外勞做洗碗工,令大批洗碗工失去飯碗,而這些洗碗工大多是以此為生計的婦女。


飲食業職工總會主席林千國指出,現時本港飲食業面對重重困難,大量輸入外勞嚴重衝擊本港飲食業從業員生計,面對本港飲食業外勞湧入,本地勞工叫苦連天,補充勞工計劃原意是補充欠缺的人手,而不是取代原本的人手,在訂立每個政策,都應該好好監管。工會在此倡議:

1. 政府應積極採取措施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;

2. 設立煞停機制,定時檢討輸入外勞計劃比例及成效;

3. 推行舉報機制,容許工友及工會舉報「假補充 真取代」濫用外勞計劃取代本地工人的僱主;

4. 鼓勵僱主改善工友待遇及就業環境,提高行業的吸引力;

5. 加強職業培訓,提高本地飲食業工人競爭力。


如有查詢,煩請聯絡飲食業職工總會秘書處招先生或林小姐(2394 8261)。





bottom of page